跳到主要內容區

《韓少功隨筆集》新書座談會

《韓少功隨筆集》新書座談會

時間:2011年11月6日(週日),14:00至17:00
地點:台北紫藤廬

    韓少功1953年生於湖南長沙,為當今中國文壇、思想界代表作家。早年以《鞋癖》、《馬橋詞典》等小說傑作享譽海內外,也曾擔任重要思想刊物《天涯》雜誌 之社長,近年熱衷寫作評論、隨筆。《韓少功隨筆集》收錄作者精選的隨筆評論,初次在臺集結出版,足以展現作者的思想歷程與當代中國的文化變遷。韓少功隨筆 親切有味、平易近人,能藉生動活潑的個人體驗提出辛辣的社會批評,在看似荒唐滑稽的故事間蘊藏縱橫世局的洞見。韓少功就著民族與世界、社會與歷史、文學與 文化等議題縱筆而談,致力溝通文學與思想,轉化思想為批判。喜好韓少功小說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他的隨筆,關心當代中國與天下大勢的朋友,也歡迎一同與韓 少功切磋思考。


主持人:
彭明偉(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與談人:
蔡翔(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交大社文所講座教授)
王智明(中研院歐美所)
黃文倩(師範大學華語文學科)
黃琪椿(淡江大學中文系博士班)
翁柏川(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班)
陳良哲(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班)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韓少攻隨筆集 書名:韓少功隨筆集
A COLLECTION OF ESSAYS BY HAN SHAOGONG
 
台社論壇叢書—16

 作者:韓少功
 責任編輯:彭明偉
 執行編輯:洪嘉寧
 封面設計:黃瑪琍
 出    版: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發    行:唐山出版社 
 定    價: 420元
 出版日期:2011年8月
 ISBN:978-986-86735-1-9


內容簡介
韓 少功隨筆說的都是傻子的話。他的批判嘲諷承繼魯迅的雜文,抒情懷想又似魯迅的自傳散文《朝花夕拾》。他的筆鋒帶有沉重無奈的情調,這沉重來自當代歷史之 重、無奈則是對現實的堅持抵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無奈感。一個人若對過去的歷史和眼前的社會不負什麼責任 感是不必苦苦地將自己逼入這種情境,而韓少功卻寧願享受著這種傻子的孤獨,盡說些聰明人和奴才不愛聽的話。但說他是知識份子又不像學者先生們那麼一板正 經,他的隨筆裡頭有種故意搗亂的壞脾氣──很像魯迅,老愛找碴,故意騷擾我們的常識,與習以為常的概念抬槓,讀者諸君看了不免有些警醒。韓少功老愛懷疑, 他把常識的裂隙硬生生掰開,要讓讀者把所謂的現實和歷史看個清楚。 

作者簡介
韓少功,一九五三年生,湖南長沙人,當代中國傑出作家、重要編輯。他在一九八○年代主要創作「知青」題材的中短篇小說,被視為「尋根」文學的看板作家,一九九五年發表形式
風 格特異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日後發表兩部長篇《暗示》、《山南水北》。近二十年來,韓少功堅持文學介入當下的理念,隨筆作品逐漸成為個人的創作大宗。 創作之餘,韓少功翻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惶然錄》等作品,亦曾擔任海南《天涯》雜誌社長,使該刊物成為一九九○年代中後期思想文化界論辯的重要園 地。

目次
自序/韓少功
第一輯—民族與世界
  世界 
  國境的這邊與那邊 
  克服民族主義 
  餓他三天再說 
  笛鳴香港 
  你好,加藤 
  草原長調 
  歲末恒河

 第二輯—社會與歷史
  完美的假定 
  進步的回退 
  自我機會高估 
  人情超級大國 
  漫長的假期 
  「文革」為何結束 
  民主:抒情詩與施工圖 
  我與《天涯》(摘選) 
  張家與李家的故事 
  重說道德 

 第三輯—文學與文化
  文學的根 
  夜行者夢語 
  好「自我」而知其惡 
  感覺跟著什麼走 
  扁平時代的寫作 
  公因數、臨時建築以及兔子 
  現代漢語再認識 
  遙遠的自然 
  一個人本主義者的生態觀
  群體「尋根」的條件 
  從循實求名開始 
  心靈之門 

 評論
  韓少功印象及延時的注解/蔣子丹 
  後革命時代的詩意/南帆 
 
  編輯後記—傻子的話/彭明偉 
  附錄
  附錄一 韓少功作品集舉要 
  附錄二 譯名對照表 

 



自序/韓少功

當代最好的文學,也許是批評——這當然是指廣義的批評,包括文學批評、文化批評、思想批評等各種文字。
這種揣測可能過於大膽。
如 此揣測的理由,是因為電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已經告別信息稀缺的時代,進入了信息爆炸或信息過剩的時代。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拐點。在拐點之前,沒有網路、 電視、廣播以及發達的報業,文學家是生活情狀的主要報告人;文學作品享受著「物以稀為貴」的價值優勢,更以其具象化、深度化、個性化的特質,成為效率最高 和廣受歡迎的信息工具,説明人們認識世界與人生。
但在拐點之後,如果不是對文學鑒賞有特別的訓練與愛好,通過波德萊爾去了解法國,通過托爾斯泰去 了解俄國,通過魯迅和沈從文去瞭解中國人,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已很不夠用,至少是不太方便。現在的情況是:細節與敘事不再是文學的專利,段子、微博、博客、 視頻、報刊、電視劇等都充滿細節並爭相敘事。每天揣著手機和敲擊滑鼠的很多人,不是信息太少,恰恰是苦於信息太多、太繁、太亂,以至自己的大腦形同不設防 的喧囂廣場,甚至是巨大的信息垃圾桶,常處於茫然無緒和無所適從的狀態;就好像一個人不餓,而是暴飲暴食之際需要一個好胃,來消化鋪天蓋地的信息淹沒。
文 學當然還能繼續提供信息增量,而且以其具象化、深度化、個性化的看家本領,成為全球信息產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廣大受眾更迫切、更重要、更廣泛的需求, 似乎不再是這個世界再增加幾本小說或詩歌,而是獲得一種消化信息的能力,關係到信息真偽的辨別,信息關係的梳理,信息內涵的破譯和讀解——這不正是批評要 做的事情?即使就文學本身而言,當文學日益接近速食化、泡沫化、空心化的虛腫,一種富有活力的批評,一種凝聚著智慧和美的監測機制,難道不是必要的自救解 藥?
把批評總是視為文學的寄生物,既不聰明也不公正。體裁本身並無高下之分。從唐詩到宋詞,從宋詞到元曲,從元曲到明清小說……文學從來不會消 亡,但會出現演變,包括體裁高峰形態的位移。那麼,在一個正被天量信息產能深刻變革的文化生態裡,批評為什麼不可能成為新的增長點、新的精神前沿、以及最 有可能作為的創新空間?批評——那種呼啦啦釋放出足夠智慧與美的批評,那種內容與形式上都面目一新的批評,為什麼不能在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應運而生,成為 今天無韻的唐詩和宋詞?
對於未來,我們需要一點勇敢甚至猖狂的想像。
我不是批評家,充其量只是一個批評寫作的學習者。收入這個集子的部份 文章,與其說是與讀者對話,不如說首先是與自己對話,是説明自己消化繁雜信息的一點嘗試,以協調感性與理性、實踐與書本,防止消化不良之後的病入膏肓。感 謝陳光興、彭明偉等台灣同行的幫助,讓這本文集與台灣讀者們見面。我知道,海峽兩岸受制於不同的社會形態、歷史軌跡、以及文化實踐,展開心智對話並不容 易。雙方依據不同的語境,因事立言,因病立方,會形成不同的興趣重點、知識性格、以及言語習慣。但同為中華文化的傳薪者,大家共同努力於批評的寫作和閱 讀,因應當下這個萬花筒似的文化大變局,以繼續精神的發育成長,也許不失為與時俱進之舉。
歡迎指教。

二○一一年三月於海口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