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2/28(六)13:30於國家圖書館舊實踐堂,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一九六○年代 第捌場 草原民歌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一九六○年代
第捌場
 
草原民歌
 
在1967年與1968年之交,《草原》雜誌編輯室收到一份〈現階段民歌工作的總報告:1966年1月-1967年12月
〉來稿,裡頭紀錄了由許常惠和史惟亮帶隊的民歌採集工作過程與收穫整理。對於戰後台灣社會與當時的知識份
子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民間調查報告。1960年代的聽覺社會空間是什麼樣態,使得知識份子發出「  我們需要
有自己的音樂」的呼籲和行動當時的參與人出於什麼樣的思考而加入調查行動,並上山下鄉探訪了何處何地?
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聽‧見」 甚麼樣的民間與現實,這股動力是否被繼承或影響了後人的聽覺觸感?這場座
談我們重返往昔舉辦民歌活動的實踐堂現場(現央圖藝術暨視聽中心),從不同角度重新探索與回顧對於「民族
音樂」與民間的聲音深具意義的「民歌採集運動」。我們邀請了民歌採集隊的成員、民歌手、歌謠創作者與音樂
研究者,聽他們從各自與民歌不同的因緣/  衝擊,回顧1960年代民歌採集的聲音,並重新聆聽當時在春雨中飄
起的草原之歌。
 
時    間:2013年12月28日(六)13:30-18:00
13:30-14:00國圖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簡介及實踐堂舊址現場導覽
14:00-18:00座談
 
地    點: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3樓階梯教室
                (舊實踐堂,台北市延平南路156號)
 
與 談 人:
呂錦明(台灣客家山歌團創辦人,1967年民歌採集運動西隊成員)
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1967年民歌採集運動西隊成員)
范揚坤(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鍾永豐(作詞人、音樂專輯製作人,與交工樂隊、林生祥合作音樂)
 
主 持 人:楊祖珺(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民歌手)
 
特別來賓:王小娥(成功大學退休教授,《草原》雜誌創辦成員之一)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亞際書院、清華大學亞太/文
                   化研究中心、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
瀏覽數: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