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與夜孰長 》
木與夜孰長
|
陳傳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1981~1986),擅長藝術史、電影理論、符號學與精神分析理論,對於視覺/影像分析尤有關注與專精。師承將符號學理論用於電影理論的大師Christian Metz,博士論文為《電影「場景」考古學》。1986年自法返國,曾任教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開設「電影」與「精神分析」相關課程。1998年創辦行人出版社,主持翻譯《精神分析辭彙》。著有《憂鬱文件》(1992)、《道德不能罷免》(2006)、《銀鹽熱》(2009)、《木與夜孰長》。
書籍介紹
樹木與夜晚誰比較長?智慧與粟米誰比較多?
這是出自《墨子》的典故,無法比較的事物放在一起,讓人不得不對疑問本身起疑,就像是這個問題不是為了「被解決」而存在,而是為了要產生更多的疑問,為了讓人更疑惑。
留法多年,研習精神分析與符號學的陳傳興,繼《憂鬱文件》發表後近二十年後,出版個人文集《木與夜孰長》。書中收錄這些年來,作者不安於學術空間,遊走於藝術、文學、美術各個領域,所累積的驚人成績。
對大部分讀者來說,這些作品讀來隱晦稠密,一方面是因為作者思考的方式與觀念 太新穎,唯有破壞日常語言、以全新的書寫才能得以承受、傳達;另一方面,作者相信唯有讓人產生更大的疑惑,才有可能通往真正的理解。所以,與其告訴讀者夜 晚的時間、樹木的長度,他寧可迂迴繞道,詢問眾人:木與夜孰長?
本書最重要的主題為「代數空間」,作者自言這個問題是早年尚有「知識衝動」的 產物,幻想能建構出較為嚴謹明確的論述體系。由韓愈的〈畫記〉及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入手,作者深刻地質疑西方的透視法、幾何空間霸權,試圖發掘出一套視 覺觀看理論:代數空間。由此得出的不只是一種理解中國繪畫的方式,更是提供一種新的主體,新的現代性位置。
無論是文學家韓愈、張愛玲、王文興,藝術家范寬、蔡根、鄭君殿,陳傳興先生總能撥開文本或圖層的迷霧,揭露其背後的無意識織錦,再以他獨特的語言,開啟理解羅列經緯的嶄新實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