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活動側記】【劇場實踐與社會轉型】跨越舞台與邊界:移工劇場中的聲音與再現

活動側記|跨越舞台與邊界:移工劇場中的聲音與再現

與談人:林雯玲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

日期:2025925日(四)

時間:15:30-17:30

地點:人社院 A316

     

「劇場實踐與社會轉型:變動時代中的表演藝術回應」教師社群活動第一場,於 2025 9 25 日(四)在人社院舉行。本場座談以「跨越舞台與邊界:移工劇場中的聲音與再現」為題,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林雯玲教授與本院師生分享研究心得。

雯玲教授近年專注於台灣移民/工劇場研究,指出這類劇場不僅是藝術展演,更是一種社會對話與文化實踐。移民/工以第一人稱在舞台上訴說自身經歷時,讓觀眾聽見平日忽視的聲音,進入一種「相遇」的情境。特別是由移民/工親自參與、以母語與生命故事創作的演出,更是跨越舞台與社會的邊界,不僅帶來強烈的情感共鳴,也讓社會逐漸在傾聽與理解中展開對話。

     

分享會中,雯玲教授特別介紹兩部作品:《吉卜拉》與《微塵望鄉》。前者藉由印尼看護工與失智長輩的逃亡故事,揭露社會偏見與勞動壓迫;後者則透過新住民視角,呈現家庭、記憶與照護的糾葛。她指出,兩齣劇在文字與舞台呈現上,展現不同的創作取徑,因此塑造出迥異的移民/工形象,凸顯出「如何為移民/工發聲」、「由誰發聲」等討論課題。

透過本場座談,我們看見劇場如何成為移民/工發聲與社會傾聽的舞台。「戲劇並」非遙遠的藝術殿堂,而是能承載現實處境、個人情感與夢想的場域。我們期盼藉由本學期教師社群系列活動,持續推動表演藝術與社會議題間的對話,思考在劇場在這個變動時代中如何回應社會轉型。

     

參考閱讀:

  • 林雯玲(2024.10)《劇場圖像的誘惑:史料證據、社會文本與文化展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 林雯玲(2024.01)〈以戲劇作為方法:臺灣移民工劇場發展初探(2009-2020)〉《戲劇研究》33期,頁 75-122
  • 林雯玲(2023.01)〈東南亞移民工說、演生命故事: 民眾戲劇《看.見.我.們》、《窮人的呼聲》 與《我有一個夢》的情動空間與政治〉《戲劇研究》31期,頁 1-38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