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 抵抗與馴化之間:從民眾劇場到社區劇場、應用劇場的轉變與反思
【戲劇與社會運動系列講座|文字側記】
抵抗與馴化之間:從民眾劇場到社區劇場、應用劇場的轉變與反思
講座時間:2022年12月08日 15:30-18:20
講座地點:清華大學人社院C310會議室
演講者: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創辦人/負責人)
主持人:陳瑞樺(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撰稿人:劉信秀(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相較於在藝術層次追求突破、創新的戲劇實踐,民眾劇場、社區劇場、應用劇場更在乎如何藉由戲劇與民眾互動、協助他們自我培力,並在過程中有所反思與成長。本學期第七場「戲劇與社會運動」系列講座,邀請到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賴淑雅老師來分享他投入民眾劇場、社區劇場、應用劇場的經驗與歷程,以及他在過程中的想法與啟發。
從民眾劇場出發 反思戲劇與民眾的關係
賴淑雅老師於1992年因參與優劇場與鍾喬結識,並在隔年跟著他投入探討白色恐怖議題的劇本——《春祭》的演出,而這也是賴淑雅老師認識民眾劇場的開端。當時民眾劇場的討論主題以「50年代的白色恐怖」與「國際勞工議題」為主,包含《春祭》、《槍擊紅色青春》、《黑色的天空》等戲劇作品。有時民眾劇場也會與臺灣的社會運動結合,以行動劇的方式反思社會議題。
1995年,賴淑雅老師代表臺灣參加由亞洲民眾文化協會(Asian Council For People’s Culture,簡稱ACPC)發起的《亞洲的吶喊2》聯合展演計畫。他在過程中與十幾個國家的民眾劇場演員交流各自的傳統表演藝術、各地民眾劇場的發展狀況,並進行共同的創作與演出。賴淑雅老師分享,自己從中看到許多亞洲國家共同面對的挑戰與課題,但同時也意識到在「亞洲」的框架之下,其實不同國家的處境仍有所差異。隔年,賴淑雅老師接觸到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引入的「基礎整合性劇場藝術工作坊」(Basic Integrated Theatre Arts Workshop,簡稱BITAW),並前往香港參加波瓦(Augusto Boal)舉辦的工作坊,進而更瞭解「被壓迫者劇場」的理念與影響力。
賴淑雅老師指出,自己在1992到1996年間開始學習民眾劇場的應用方式,並瞭解到這套方法是希望能面對民眾的受壓迫處境,並透過身體、祭儀、傳統藝術挖掘民眾戲劇的美學。但與此同時,他也對於這樣的實踐方式產生困惑。賴淑雅老師認為,民眾劇場在90年代中期關注的白色恐怖、勞工議題與民眾相距甚遠,經常只吸引到少數人的關注、缺乏大眾的參與。因此,賴淑雅老師也開始反思:民眾劇場究竟該如何接觸到更多民眾,並回應與大眾切身相關的問題。
透過戲劇促進公共參與 社區劇場的實踐與挑戰
抱持著前述的反思與困惑,賴淑雅老師於1997年與許麗善共同創立「烏鶖社區教育劇場劇團」,持續在地方實踐BITAW跟被壓迫者劇場的理念。2007年開始,賴淑雅老師與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合作推動「社區劇場推廣計畫」,希望能讓民眾透過劇場遊戲、故事採集、集體創作等方式,認識自己與社區的關係,從中凝聚地方認同、促進公共參與。賴淑雅老師指出,這其實是以「社區劇場」實踐「民眾劇場」的理念,讓參與者在過程中進行互動、對話,並挖掘大家共同的處境與故事。
然而,賴淑雅老師也在推廣社區劇場的過程中面對挑戰與困境。首先,由於社區劇場推廣計畫是與文建會合作,因此必須配合行政單位的流程與規範,導致社區劇場工作變成「業務」而非純粹的創作。再者,許多在計畫過程中培訓出的師資並沒有辦法內化民眾劇場的理念,僅以「操作技巧」為主,導致傳承的成效不彰。最後,社區劇場在凝聚地方認同的過程中,可能會壓抑社群內部的矛盾和異質性,使得民眾之間的關係被整體化、一致化。
轉向應用劇場 以戲劇探討多元議題
有鑒於推動社區劇場時面對的困境暫時無法克服,賴淑雅老師於2014年開始把重心轉向「社群劇場」,希望能以不同方式推廣以民眾為主的戲劇實踐。相較於社區劇場,社群劇場邀請不同職業、性別、族群的群體來進行創作,並在過程中以田野工作的方式搜集資料,而相關的素材後續會轉化為「教習劇場」的戲劇元素、形成互動式的演出。此外,賴淑雅老師也推廣融入議題教育的「過程戲劇」,培訓中學老師設計戲劇教案來探討白色恐怖、移工、精神障礙等議題,並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互動演出。因此,社群劇場、教習劇場、過程戲劇形成緊密的三角關係,讓同樣的議題素材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帶領參與者反思。
近年來,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也開始推動「論壇劇場」的展演形式,讓觀眾可以在演出過程中上台取代受壓迫的角色,並演出突破困境的方式。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作品涵蓋多元議題,包括:關注居住正義的《小地寶》、探討非典型勞動《一僱二主》等等。這些關注社會議題、大眾生活的戲劇實踐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民眾劇場,而逐漸拓展成更多元的「應用劇場」。
結語:以「民眾」為主體的劇場實踐
講座的最後,賴淑雅老師也分享自己投入劇場實踐的20多年,經常是「帶著問號走到下一個階段,再轉向下一個彎」。過程中,他也從最初感受不到民眾劇場與大眾的連結,逐漸在實踐中認識民眾劇場究竟如何反映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對於人們的影響。直到現在,賴淑雅老師認為自己可以很自信地面對目前透過應用劇場推廣的議題,瞭解到它確實鑲嵌於民眾的生活中,並具有重要的意義。